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好文分享~當賽琪遇上蓋婭之三

轉載自荒野保護協會
http://www.sow.org.tw/natureNotesDetail.do?id=ff8080811f68ecbc011f87bd01cd0045&notesSn=52c4e8d02664229101268c8b01360236


當蓋婭遇上賽琪之三
2010.02.02
作者//西奧多.羅斯札克(Theodore Roszak)著  
仰望一個生態式的宇宙相對於十九世紀物理學原子說的唯物主義,生態學所研究的則是連結性。生態學知識史的起點,乃是始於對生命如何在此星球上找到豐富多樣的角色區位和生存空間的整體研究,但其終點卻更為遠大。最後終將視整個地球為宇宙中一個鮮明的「生態角色」(niche),與整個我們稱之為「宇宙」的浩大階層系統緊密串連。環繞著我們的大自然逐級開顯出層理分明而充滿結構的複雜性,我們將看到自己所處的宇宙乃是一個綿密連結的生態,沒有任何一件事物「僅止於是」單純、個別、獨立的存在。也沒有任何事物出自於偶然。生命與心智一度被視為熱力學熵值定律的異常例外,但其實仍源於其生理與化學架構,更可溯其本源到大霹靂初始的狀態。現在我們知道自己身體的組成材料乃是從古老星球火熱的核心中錘鍊而得。

很實際地來說,現在生態學家所說的生命之網甚至遠可涵蓋到最遙遠的星系。遠自我們的先祖首度仰望天空,驚歎繞行的眾星以來,便開始思索著人類在自然中的地位,而這個宏觀的宇宙理論則引領我們到達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這個觀點可能遲早會成為我們對這個讓先民產生民胞物與情懷的生機世界更冷靜、更具分析性的理解方式。即使最慎信之人也很難跳脫這種可能性將帶來的驚訝。這樣的發展方式將我們遠遠帶離現代科學與精神醫學建構者看待人類的觀點。同樣值得說明的是,現代精神醫療理論執意想躋身進入「科學」的那個年代裏,關於宇宙的主流科學模式中並無人類心靈現象容身之處。對佛洛依德這樣一個典型唯物論教條的信徒而言,生命與心智現象乃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嚴酷統制下無盡而寂寥的虛空中發生的畸異現象。在這樣的宇宙中,死亡比生命更「自然」。生命的特性「佛洛依德推論」有時是從無生命的物質中藉由作用力互動而引發,這個作用力的本質我們並無從理解…這個至此尚無生命的物質中因而形成一股張力,此一張力又力圖要自我消除。在這樣的過程中,最初始的本能於焉而生:歸滅無生命狀態的這種本能。(註7)在該世紀交替之際,也就是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初建之時,新發現的熵值定律在用以解釋宇宙的終極謎團時具有宗教般的地位。對許多十九世紀末期頹廢時代(fin de siécle)的知識份子而言,熱力學所預言的命運成為生命毫無意義的鐵證。人類的意識現象只是抵達毀滅宿命之前的短暫意外;歸到最後,宇宙中所有的化學反應過程都將進入終極的「熱寂狀態」(heat death)。到那時,所有的永恒也將都化為空、空、空,只剩下崩毀多年的星球四處飄零的餘燼殘灰,散落在虛空之中。二十世紀早期的人道主義者眼中,因為被這個熱力學第二定律無情的魔咒所定調,把人道毀滅當做是對生命最好的處置。我非常了解,在佛洛依德的思想體系中,很少還沒被修訂、駁斥、或被否定、解構的部份。在過去這個世紀裏,許許多多心理學與心理治療的學派起而挑戰老式的精神分析道統。但佛洛依德的觀點中還有一事昭然留存,或許並非他刻意如此。那就是,他和他當時的行為學家們把研究人類心靈的模式定位於「硬性」科學的客觀調性之中的這個決定,在主流心理學的理論中留下長久的烙印。即使此一調性和佛洛依德此外對歷史、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觀念一般,只是奠基在舊式科學典範上,但這個烙印卻依然存在。佛洛依德倒是因此可以當作衡量我們從「前生態科學」的時代向前邁進多少距離的基準點。比方說,在他的著作中就缺乏將演化視為生態系統的層理開展,或將之視為生命體本身與這個互助的複雜系統彼此調和角色之類的想法,反而是將自然的狀態描述成一個「自然而然」地死寂的舞台,一齣無意義、血肉殘酷相搏的存亡之劇在此演出,美、尊貴、與合作都缺乏出場的機會。死亡本能(Thanatos)這種最恒守的一種本能,則埋藏在心靈的底層,呼喚著意識回到「無生命狀態」的寂靜之中。佛洛依德並非唯一一個這樣子看待世界的人。出於一種對鄉野無神論(village-atheist)式【譯註3】無神觀點的錯誤認同,二十世紀初期最優秀的腦袋們也都折服於同樣的一種悲涼論調。
自我(Self)的邊界佛洛依德時代前生態的科學觀,後來成為現代心理學思想的基礎,因而偏向於具有堅固邊緣、明確界限、以及個別原子粒子的觀點。這是根據一種驚人的假設所推斷出來的:假定宇宙是從永恒中偶然成形的。二十世紀初期的精神醫學則又是根據這個模型來建構正常精神狀態的概念。正常運作的自我(ego)有如一顆獨立的、具有自我意識的原子,與其週遭的物理世界並不具有關係的連續性。一直遲至1930年,牛頓式的宇宙觀已經被大規模修改過,原子式的物質觀點也被徹底修正,然而依舊受人敬重的權威佛洛依德,在他最具影響力的理論性論文中仍如此寫道:「一般狀況下,再沒有什麼比我們自體(self)和自我(ego)的感覺更讓人確定的了。這個自我以一個自主而統整個體的方式呈現,將其他所有事物界定於外…個體漸漸學到一個過程,透過個人感官活動刻意加以定向,也透過適當的肌肉動作,個體可以分辨什麼是內在的──哪些屬於自我──而什麼又是外在的──哪些由外在世界傳來。經由這樣的方式,個體開始引入主導其後續發展的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註8)」「個體漸漸學到一個過程…」堪稱是佛洛依德所寫過最具宿命觀點的幾段文句之一。不管主流心理學思想中發生過哪些改變,佛洛依德設定給心理治療的任務,亦即檢查「自我(ego)與外在世界的邊界」,卻一直到晚近才開始被主流精神醫療重新檢視。尤有甚者,他以皮膚表面來做為區隔「外在世界」的起點也一直被現代心理學每一個主要學派當做常識地傳承。我們教導孩子們這樣子看待世界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被默許的對宇宙同理心的潛抑,但這種心靈上的麻痹狀態卻被我們訂為「正常」。即使像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那麼突破性的心理治療學派,充其量也只能提出「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來做為創新,但至多仍只屬於個人覺知的提昇。至於存在主義治療師,則是被訓練成讓我們真實的核心存在從宇宙中疏離。綜上所述,一門仿「科學」的精神醫學,和一門形上學基礎薄弱的科學,輕易地抹去了心理治療與自然環境間任何實際的連結。佛洛依德深信,「自然始終遙遠。她冷酷地、殘暴地、狠心地摧毀我們。」充滿愛心的治療師們怎麼看待這些令人沮喪的觀點呢?困頓的案主求治時,總是背負著未解的嬰兒期恐懼與渴望、惱人的不安全感,和不能自已的焦慮感而來。他們的醫師們繼而引導他們去面對存在的虛無嗎?即便是佛洛依德門下自有主見的學生卡爾.容格(Carl Jung),在面對恩師生物醫學式化約主義觀點導出如此無情的結論時,也停住追隨的腳步。在追尋一種具有啟發性與激勵性的療法之路上,容格拒絕加入佛洛依德漠然降服於「唯物萬能」的行列中。而後來,容格很快就發現他自己一步步地離開科學的主流,最後他自己的心理學思想體系中留下的物質性自然變得極為有限。至少容格最卓越的一項解析,也就是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的概念,便完全屬於文化的領域;它裏面所包含的,不是殘存的獸性或植物的能量,而是高遠的宗教象徵和源自永恒的原型。這個觀念和柏拉圖之間的關連性比和達爾文的還深。對佛洛依德和其大部份信徒而言,「現實原則」必需成為科學家的真實;這個「外在」的世界足供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用理想中客觀的敏銳度去經驗、體會,任何一絲情緒的連結,即使是針對個人自己的身體,也都予以排除。雖然如此,在佛洛依德某次理論回顧之時,帶著他所有思想一貫的那種哀傷而坦然的悲情,他承認:「我們現在的自我感受力(ego-feeling)只是一個原本還包含得更廣、甚至無所不包的感受力萎縮後的殘骸,原本的感受力對應著一份自我與週遭世界更親密的串連。」這是一步引人深思的退讓。如果不甘心接受這個萎縮殘骸的命運安排是生態心理學的定位的話,這個讓步倒可以視為生態心理學遙遠的源頭。更進一步來說,生態心理學乃是試圖挽回「自我與週遭世界更親密的串連」,以做為新的現實原則形成素材的一份努力。
註7:Sigmund Freud,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trans. James Strachey (New York: Bantam, 1959),P.70.註8:Sigmund Freud,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trans. James Strachey (New York: Norton, 1961), P.14.
譯註3:鄉野無神論者(Village Atheist)最早係以辛克萊‧路易斯(Sinclair Lewis,1930年成為美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於1920年所著之小說《大街(Main Street)》中的角色Miles Bjornstam為典型來描繪的一類個性。這種人秉持無神論,秉持獨立自主的思考,同時相當地激進、缺乏寬容心,當別人和自己意見相左時甚至敵意相向,始終讓人覺得「很難搞」。常常從事一些特立獨行的工作,這樣就沒有人管他(沒有人有權利叫他閉嘴)。Vern Bullough和Bonnie Bullough進一步名之為「鄉野無神論症候群」(Village Atheist Syndrome),最明顯的症狀是:無法和他人協調、相處,在一些人道思想或自由主義思想的社團中常可見到這種人,他們總希望事情照他們的方式來做,對任何事都吹毛求疵到以致一事無成;為了達到他的理念,即使在一次會議中被多數人投票推翻,他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地回來翻案。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