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結晶體》是甚麼? 訪談舞蹈生態系藝術總監彭筱茵

舞蹈生態系今年度選擇一個看似理性而冷調的科學概念《結晶體》作為舞作主題,創作理念是什麼?科學詞條又要如何轉化成舞蹈內涵?
請看本團藝術總監彭筱茵如何用她科學與藝術的兩雙眼睛,將結晶體無機的生長能量化為舞蹈有機的律動與動力。

訪問時間:2011/10/11 晚間  
訪問地點:筱茵的溫暖小窩
[ 訪談記者 夢露/台北報導]
耀眼的鑽石是碳原子緊密排列堆疊形成的結晶
by Flicker: jurvetson
為什麼選擇結晶體作為創作主題?

    舞蹈生態系的藝術總監暨編舞者彭筱茵對此問題的第一個答案是「雖然這樣講很俗啦!但結晶體真的是無機世界中很美的存在。」 

    「舉例來說,鑽石是碳的一種結晶型態,在微觀世界裡,它的結構井然有序,原子排列是立體並且高度對稱的。」筱茵如是說。



人工製造的鉍(Bi)結晶
by Alchemist-hp + Richard Bartz
    除了審美上的原因,選擇結晶體作為新作主軸也是因為結晶的生成和舞蹈生態系創作理念中「生長的能量」十分相近。筱茵認為,蘊含在自然環境中的生長能量與舞蹈的許多特質息息相關,例如動態、富有生命力…等,所以舞蹈生態系不斷嘗試在舞蹈中找尋生長的能量,以及與大自然互動的律動;而結晶體無論是自然生成或人工製造,都是由原子依一定規則不斷重複排列而成,過程中其實具有十分驚人的動態能量。

    另一發展《結晶體》的重要因素則與晶體結構的形成有關,雖然我們能看見鑽石或各種美麗的結晶體,但那只是外觀,目前其實還沒有儀器能夠直接探測結晶內部,它的結構是被推想出來的,這項特點與舞蹈創作的本質相近─需要想像力與創造力,才能構築出結晶一般精密美麗的樣貌。



    「結晶體的生成」就是舞作發展的主要概念。筱茵仔細地描述並分析原子之間的互動現象,再將科學與舞蹈語言互相轉譯,讓舞者能夠理解結晶的科學概念並用身體探索、實踐。以結晶體形成過程中的「電子互斥」現象為例,筱茵請舞者想像電子之間因互相排斥呈現的畫面,讓舞者自由即興,她再適時從旁給予指令。另一例子則是運用科學上探測結晶體常用的方法「X光繞射」─運用X光照射結晶體,再以X光繞射產生的2D平面圖反推結晶的立體樣貌,筱茵讓舞者想像光波的動態感,當X光遇到結晶體時會發生什麼互動,再從其中發展舞蹈片段。

2011/10/9 華山生活藝術節《結晶體》片段演出


同樣都是碳結晶,不同的原子排列造成鑽石與石墨的天壤之別

    排練過程中,筱茵大量運用即興並且不斷地給舞者刺激,「一開始還會有習慣動作,但推展到極限時,舞者便會發展出能融合習慣、創新與個人特質的身體,我認為這是幫助舞者找尋屬於他本身的律動,也是讓想像力和身體可以更自由自在的過程。」舞者在舞作發展過程中也會丟回許多有趣的回應,例如對「原子核外面一定有電子環繞」等科學人已習以為常的理論提出疑問,因而衍伸更多思考。

    筱茵認為,舞作發展過程就是用概念去探索身體,同時也是開啟創作、舞者與科學想像的開始;「用科學概念去發展舞蹈並非讓人去模擬物品,而是讓我們的想像力更為寬廣,去探索如何將自然界的生長力量放在人的身體中。」舞蹈生態系探索「生長的力量」不只是針對人,而是範圍更加寬廣的「生態系」,但舞蹈最終仍應回到「人」本身,所以作品需要的並非如科學般絕對理性的冷調,而是在舞蹈中追求自然的律動與動力。

    「科學與藝術對我而言就像兩雙眼睛,我很慶幸能透過它們看世界,讓生命和舞蹈都更寬廣。」對筱茵而言,科學與藝術同樣需要十足的想像力去創造與探索未知,但同時也必須用相當嚴謹的態度面對所有細節和概念,兩者基本上相同而非扞格不入。對觀眾來說,觀賞舞蹈生態系的系列作品或許是個突破限制馳騁想像的契機,也或許,能讓我們在生活的諸多界線中,更敏銳地發現其中巨大且美好的能量。
華山藝術生活節《結晶體》世界首演─筱茵正親自幫舞者上妝

0 意見:

張貼留言